马上注册成为耒阳社区网友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耒阳是一个千年古县,传统农业始终占据着经济的主导地位。实际上,工业在耒阳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。
采矿冶炼习俗
耒阳地区的矿藏有煤、铁、锰、锡、磺等。早在汉代,耒阳就出现了“冶炼”工业。汉建武年间,《后汉书·循吏列传》记载:“又耒阳县出铁石,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,私为冶铸,遂招来亡命,多致奸盗。飒乃上起铁官,罢斥私铸,岁所增五百余万。”据传在元初,上堡十宝山采矿数十家,人数千,其中有锡矿近耒水,入矿淘者三千余从。一日,矿山将崩塌,忽见一美女,浓妆艳抹,袒袭游戏于水面,哄传入矿,矿中三千余矿夫尽出观之,甫出而矿陷,矿夫赖以全活。地方上疑为观音大士现身救难,于是在上堡街建莲堂寺,设观音像,供奉香火。清宣统初年,南京桥、诗礼洞开办过锰矿。1949年后,建有炼铁、炼钢厂和其他冶炼厂,但都不景气,后随之倒闭。
煤炭开采习俗
盛行千年的矿业还有耒阳煤炭。煤炭主要分布于东南两乡,民国以前均为土法开采。自古以来,人们便认为煤炭是天地赐予人类的宝物,是属土地神和山神管理和保护的。
开窿祭山凡办窿挖煤的人事先都得祭祀神灵,久而久之便成为习俗。办窿人选好窿井地点后,便择吉日举行开井敬神仪式,为主敬神的人在吉时向着吉方,点燃红烛,插上线香,摆上祭品祭酒,再宰杀一只雄鸡,将鸡血淋在纸钱上,然后焚化纸钱,祭酒,鸣放鞭炮。敬神的雄鸡要一餐吃完,鸡头让给主祭之人吃。
斜井技术民国以前,采挖煤的方式为独井斜坑。坑不深的,一般没有什么保险措施,发展到采挖较深层次的煤以后,则开始学会用树枝撑井巷,并使用开风井通风的技术。窿井坡度小的,一般是将煤挑至地面;坡度大的,便用采“篓箕”拖。用“篓箕”拖煤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,有民谣唱道:“窿牯佬,像条虫,口咬香火爬进窿,面睹黑得像包公,两甲眼睛亮彤彤,手当脚来向前爬,前脚抓紧后脚弓。”把采煤人的苦难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。
土法采煤人们常说,采煤人是“阴间赚钱,阳间用”“做窿的埋了,没有死。驾船的死了,没有埋”“进班时像虾公,出班时像雷公”,这些俗语都说明采煤不但是辛苦的,而且是危险的。千百年来,煤矿因穿水、塌方、瓦斯爆炸等原因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,据《耒阳煤炭志》记载,1920年,小水挨家州煤矿瓦斯爆炸,一次就死了 108人。
古法造纸习俗
漕纸在耒阳比较普遍,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,蔡伦的后人在故乡耒阳修建了九口浸纸料的池子,俗称“九眼塘”(如今耒阳仍保留此村名),从事造纸业。后人为了纪念蔡伦造纸,还在城内建有一座“纸桥”,“纸桥”二字相传是明代神童解缙所书。
技艺传承耒阳土纸生产历史悠久,起自东汉,一直绵延不绝。按照习俗,每个作坊设有纸祖蔡伦的神位,每逢六月十二日蔡伦生日这天,都要举行祭祀。黄市、陶洲、大河滩、盐沙、三都、上架、沙明等处盛产竹子,自宋代起造纸材料改用竹纤维纸后,这些产竹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小造纸作坊。民国以前,耒阳造出的土纸,远销全国各地。1985年,县乡镇企业局扶持新市、灶市两个镇办造纸厂,均采用手工生产土纸。1991年,产土纸575吨。1995年,全市有规模的手工造纸坊4个,年产土纸650吨。竹林区的竹农,几乎家家都能造土纸,季节性的土纸坊数百家,生产土纸5000余吨。
蔡伦造纸厂白板纸1958年4月,建耒阳造纸厂,当年产有光纸31.65吨,创产值1.03万元;1965年扩建,安装日产10吨的白板纸机一台;1982年,纸厂改名为“蔡伦造纸厂”,年产纸4109吨;1990年,“蔡池牌”白板纸被评为湖南省第一名,全国第二名,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,湖南省优质产品称号,年出口200吨;1995年,生产机制纸2661吨。
食品加工习俗
酿造技艺耒阳家家户户都会酿造醐酒。1949年,仅县城就有酿酒店40多家,酿造醐酒,烤制烧酒。1951年,县城关三义、有和等酿造店合资组成耒阳酒业联营站;1953年,转为烟酒专卖公司酿造厂;1964年,定名为“耒阳酒厂”,年产酒180吨。1982年,除生产白酒、醐酒外,还增加了橘子酒、药酒等共15个品种,年产酒456.36吨。1986年后,部分乡镇、村兴办酿酒厂,用传统方法烤制米酒,味醇质真,深受欢迎。1990年,耒阳酒厂生产的张飞酒及包装分获首届中国酒文化博览会“长城杯奖”和“特等奖”,1995年,全市生产各类酒 2496吨。
耒阳境内酿造还有谷酒、红薯酒、倒缸酒、水酒、筋骨酒等。
粮食加工1949年后,县供销社接管合办、余三两个米厂,改名为耒阳第、第二米厂;1951年,在灶市办起第三米厂,在公平、小水也办起两个米厂;1953年12月,县粮食局兴办北门米厂;1954年,县供销社3个米厂移交粮食部门,合并组成城关、灶市两个大米厂;1976年,建成年产1万吨的面粉厂;1982年,建成月产368吨的饲料厂;1995年,全市有大米厂5个,面粉厂1个,饲料厂1个。
副食品加工民国时期,县内副食品加工已很盛行,著名的有罗万昌豆豉作坊,有永康、怡昌和、同康、天成泰、福园、天申号等6家酱园,生产的豆豉、酱油,驰名湘南;1956年怡昌和、罗万昌组成县糕点厂,生产糖果、糕点、酱油、豆豉;1958年,兴办县粉丝厂;1969年,糕点、酱鼓、粉丝3个厂合并为副食品加工厂;1972年,分出酱园车间和粉丝车间组成酱粉厂;1975年,建立食品加工厂,次年建成冷冻加工厂;1980年后,乡村陆续办起豆油厂、粉丝厂、饼干厂;1985年,全县有副食品加工企业234个;1988年,食品加工厂与冷冻加工厂合并为耒阳食品加工总厂,生产的无铅松花皮蛋、广式腊肠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。
轻工手造习俗
纺织 耒阳纺织业历史悠久,北乡盛产“土棉布”和“麻布”。1929年,全县有染织弹花业厂(场)46家。1943年,县城圣庙巷开办一家拥有50万元(银圆)资本的私营棉织厂,年产磅布、土棉布、花格子布等6000匹。1953年,城关、灶市、新市、夏塘等地有个体染织店40个。1956年,县城的大中、裕康、自力、力生、新民合并成立耒阳染织厂,当年产棉布5.5万米。1966一1970年,染织厂靠生产再生布维持生存。1971年,生产纳入国家计划。1979年,该厂生 产的 16x16劳动布被评为湖南省优质产品。1984-1985年,03号明花中长呢、硫化蓝劳动布、33号女纱呢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新产品。1987年,该厂更名为耒阳市棉麻纺织厂。1995年,生产各类色织布410万米、抹机布38.81万米、黄麻加工染色164.1吨。
皮革1919年,全县有皮革店10家。1955年,县城的皮革店组成皮业供销合作社。1962年,建立县皮革厂。1964年,皮箱拖板社与其他手工业社合并,成立城关综合社,设置皮革车间。1981年,成立县皮件厂。1995年,生产各种皮革制品4000多件,产值58万元。
制伞 1949年,有制伞店5家。1952年,县城6家制伞店集股成立耒阳联营伞厂,1955年时转为城关雨伞生产合作社。1965年,全县共有雨伞社4家,产纸 伞3万把。1974年,城关雨伞社转产钢骨油布伞,更名为耒阳县伞厂,并定为省16家雨伞生产厂家之一。80年代,油布伞被尼龙布伞取代,市伞厂改产尼龙布晴雨伞、产品花色不断增多。1994年,生产二节、三节高级旅行伞,产品有17种、20个规格、200多个花色,销往全国18个省市。1995年,全市有伞厂6家,较大的厂家有市伞厂和市服装雨具厂,年生产能力40余万把。
精工制造习俗
无所不能的精工《后汉书·蔡伦传》载:“永元九年,监作秘剑及诸器械,莫不精工坚密,为后世法。”人们只知道蔡伦是“四大发明”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,却忽略了他是一位精工制作大师。南宋曾之谨任耒阳县令时,作《农器谱》三卷,续二卷,共五卷,记有耒耜、耨镈、车戽、蓑笠、铚刈、篑、杵臼、斗斛、釜甑及仓庾等十类农具,是中国最早的农具专著。以上历史记载说明耒阳历史上曾有过发达的工业。耒阳的传统手工业有打铁、打铜、打锡、漕纸等。打铁的工艺在耒阳传承了两千多年,会这门手艺的人数众多。民国以前,各个圩场、交通道口都有铁匠铺。铺里一般只有师徒二人,师傅打小锤,徒弟打大锤,叮叮当当,打制各种小型农具,像锄头、蠼头、斧头、铲子;各类刀具,像镰刀、钩头、锉刀;各类兵器,像剑、戟、梭镖等。
铜器 坛下是传统铜制品之乡,现今坛下铜锣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。铜匠打铜,主要是生产铜锣、钹、铜鼎、铜壶、铜锁扣、铜烛台、铜烟嘴等。锡匠打锡,主要是生产家庭常用的烧水壶、茶壶、酒壶、果花等。
传统手艺习俗
耒阳的民间手艺种类繁多,主要有木工、砌工、竹工艺、陶工艺、染织工艺、油漆工艺、纸马及修理等。这些工匠一般是上门做手艺,也有部分开店营业的。祭祀祖师木工的祖师爷是鲁班,所以木工店和木工都有敬鲁班的习俗。耒阳曾建有专门祭祀手艺人祖师的庙堂,如城北的“鲁班殿”、新市的“祖师殿”等。
拜师学艺一般学艺需三年出师。学徒期间,不给工钱,只包吃住。但师傅一般每年要给徒弟做套新衣,有时也给点零花钱作为奖赏,徒弟除了学手艺外,还要在生活上服侍师傅,比如倒茶送水、洗衣做饭等。同师傅外出做工,工具也由徒弟背。
精益求精木工做家具的,起屋上梁的,雕花树朵的,做寿料的,装犁耙的,造船的、整桶的,锯木解树的种类较多,但以雕花、雕菩萨的木工手艺最精。比如神龛、牙花床、太师椅、抬花、屏风、富花等,便只有雕花木工才能做得出。耒阳这类木工以长冲最为有名。在民国初年时长冲严塘村的陈玉翠用了三个月的时间,为南阳界石村的徐步青家做了3个全樟木的筷子篓。篓分三层,第一层镂有八仙过海图样,第二层雕有108罗汉,第三层雕有唐僧取经故事,工艺精巧,活灵活现。严塘的老木匠陈耆柳雕花的凿就有百多支。砌工一般是帮人砌屋。竹艺工主要是编织一些家庭日常用品,像米箩、操箕、斗笠、竹床、竹椅、竹篮、烘笼等。有些竹艺师手工精细,据说盐沙人编织的箩筐能挑芝麻、茶油,盛水不漏,而且经久耐用。耒阳烧制的陶瓷主要有汤罐、饭钵、沙罐、水缸、酒缸等,主要产地有下塘、竹市、导子等地。染织是耒阳民间的传统手工艺。四乡都有“男耕女织”的习俗,尤以北乡为最,也有大小不一的染织厂,但随着时代的迁移,终都成了历史。油漆工也基本消失。纸马工艺在耒阳已有上千年历史,纸马匠人在城乡一般都是做些与白喜事(丧葬)、祭祀有关的东西。修理工随着时代的不同,所修理的内容完全不同。民国以前,主要是修理家具、钟表;1949年后,修理工内容有所变更,如修理自行车、摩托车;改革开放后,又有了修理电视、洗衣机、冰箱空调、汽车等新名目。修理工有上门的,也有开铺、设厂的。
来源:文化耒阳
|